本文介绍了Optimistic虚拟机(OVM),这是一种设计用于支持所有Layer 2(L2)协议的虚拟机。OVM的通用性来自于将L2重新定义为以太坊之上的“乐观”分叉选择规则,并借鉴了CBC Casper研究。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统一语言描述L2,以及如何构建OVM运行时和通用争议合约。
本文介绍了Arbitrum这个以太坊的扩容方案,以及它的生态系统。
Arbitrum 基金会宣布 Arbitrum One 和 Arbitrum Nova 网络启动 DAO 治理,$ARB 代币将用于 DAO 治理,并于3月23日空投 12.75% 的 $ARB 代币。同时,Arbitrum Orbit 的推出使开发者可以更轻松地启动自己的 Layer 3 链。
Taiko 是一个以太坊等效的 ZK-Rollup,旨在通过在 layer-2 架构中支持所有 EVM 操作码来扩展以太坊,该架构是去中心化的、无需许可的和安全的。Taiko 的目标是实现完全的以太坊等效性,并在技术和原则层面上模拟以太坊本身来扩展以太坊。文章还介绍了Taiko的技术概览、Taiko L2 Rollup节点,以及Taiko协议。
比特币即将迎来 Zero-knowledge rollups
本文介绍了以太坊 Layer 2 扩展解决方案 Polygon PoS,它比以太坊主网更快地执行更多交易并降低 gas 费用。文章探讨了 Polygon 生态系统,重点介绍了 Polygon 上一些最受欢迎的 dApp,如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借贷平台、游戏和 NFT 以及原生 dApp。
区块链中存在的这样一个不可能三角:去中心化、安全性、可拓展性。在区块链刚诞生的时候,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但随着发展区块链交易成交的速度开始跟不上了,其中CryptoKitties一度让以太坊不堪重负,交易拥堵。对于不修改区块链本身代码,而在现有的链本身上面搭建东西从而达成拓展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Thanos测试网的基础设施管理、部署和测试,包括使用Terraform管理基础设施即代码、自动化存款/取款测试、性能测试工具Tokamak-trunks。重点提到了Ecotone升级后blob成本的问题,以及应对blob价格异常飙升的策略,例如回退到calldata。文章还提到了未来将根据calldata和blob的费用自动切换的策略。
本文详细解释了以太坊的Layer 2扩展解决方案,包括状态通道、Plasma和Truebit,探讨了它们如何通过链下操作提高以太坊的可扩展性及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本文主要探讨了区块链交易排序(Sequencing)机制,分析了传统排序、中心化排序和应用特定排序三种主要类型,以及它们在价值获取方面的差异。文章还讨论了通用Layer1/Layer2网络与应用之间价值共享的问题,并预测未来应用可能会转向应用特定的排序方案,从而促使通用网络实施价值共享机制,以保持竞争力。
本文介绍了使用OP-Stack构建区块链的优势,包括定制化、可扩展性和资源效率。OP-Stack由节点和定序器组件构成,并有多个项目基于此构建。虽然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诸如故障证明系统、中心化和缺乏核心创新等局限性。OP-Stack简化了rollup的创建,为生态系统的增长和定制rollup领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本文意在讲解 StarkEX 为支持快速取款(Fast Withdrawel)(在一个区块时间内从 Layer-2 中取款到任意 Layer-1 地址)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本方案的优点在于,其速度完全独立于 L2 的运营者生成有效性证明的速度。
Christine Kim参加了EthCC[7]大会,分享了她对以Rollup为中心的以太坊发展路线图的理解。她认为,随着以太坊越来越关注数据可用性优化,其作为执行层对用户的重要性将降低,用户体验的改进将主要由Rollup团队负责。同时,以太坊协议开发者的影响力和对用户行为的干预能力也将减弱。
Layer 2 扩容技术可以帮助以太坊实现性能的跃进,长期来看至少两个数量级的吞吐量提升没有问题。但是除了安全性这个不确定性因素之外,退出期的用户体验,以及不同二层网络之间的流动性割裂可能会成为目前最值得关注的话题。
本文总结了社区中对于 Polygon 侧链与 L2 的相关争议讨论,并且翻译了 Dankrad Feist 的文章《关于 51% 攻击,大家都搞错了什么》以便读者从中参考对这些争议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