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以太坊数据可用性(DA)层扩展的演进路径,从EIP-4844到Danksharding,提出了中间阶段的1D PeerDAS和2D PeerDAS方案,逐步引入密码学和网络组件,旨在提高吞吐量并降低资源需求。文章详细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数据格式、分发方式、Peer采样机制及带宽需求,并探讨了subnet采样和peer采样之间的权衡,以及相应的分叉选择策略。
本文是关于以太坊坎昆升级的讨论,确定了 Cancun 升级中包含的 EIP,包括 EIP-1153、EIP-4788、EIP-4844、EIP-5656 和 EIP-6780。同时,文章提出了未来升级的主要优先级、大致时间以及在多次升级中拆分功能的影响。
这篇文章介绍了以太坊的 The Merge,即以太坊合并。文章详细解释了 The Merge 的步骤,包括信标链的添加、移除工作量证明共识层以及将权益证明合并到以太坊主网。此外,文章还阐述了合并后以太坊的发展方向,例如分片技术以提高交易处理能力,并纠正了关于 The Merge 的五个常见误解。最后,文章介绍了帮助以太坊启动 The Merge 的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镜像mempool抽样和mempool空间分配(通过mempool tickets)来限制分片mempool的方法,旨在解决以太坊中blob交易的mempool管理问题。
本文详细介绍了区块链中的数据可用性(Data Availability)问题,解释了其含义、挑战,并探讨了数据可用性层在扩展区块链中的作用。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解决数据可用性问题的不同方案,包括链上和链下存储,以及数据可用性采样(DAS)和纠删码等技术,最后阐述了数据可用性层对Web3开发者和模块化区块链的意义及影响。
本文简单易懂地介绍了 ETH2.0 的背景、目标和对 Web3 开发的影响,重点阐述了从 Proof of Work (PoW) 转向 Proof of Stake (PoS) 的过程以及即将实现的分片技术(Sharding)。文章指出,ETH2.0 将大幅提高以太坊的能效和可扩展性,并对开发者和新用户提供了更好的参与机会。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侧链、Plasma和分片技术之间的主要区别和联系。文章详细介绍了每种架构的特点、优势和限制,并分析了它们在数据有效性和可用性保障方面的不同,最终提出了一种混合系统的前景,结合了分片基础层和Plasma链以提高可扩展性。
本文档记录了 EIP-4844 在以太坊主网部署前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包括规范、客户端实现状态、待解决的问题、KZG 仪式、API、测试以及 Devnet 的相关信息。
本文深入探讨了以太坊的Proto-Danksharding (EIP-4844),重点介绍了blobs的概念及其在以太坊rollup中的应用,分析了blobs的特性,包括成本效益、大小限制和生命周期,讨论了blob费用机制,以及增加blob数量以提高layer2扩展性的挑战,最后引入了分片和数据可用性抽样(DAS)的概念,以应对这些挑战。
本文详细介绍了Layer 1区块链的概念及其在区块链架构中的重要性。通过探讨区块链的三重困境,本文分析了L1区块链的功能、案例和扩展解决方案,如分片与共识机制的改变,帮助读者理解L1区块链如何有效处理可扩展性、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
本文是关于以太坊坎昆升级的元线程,用于讨论升级的主要优先级、大致时间以及纳入或排除各种EIP的权衡。最终确定 Cancun 升级的范围,其中包括EIP-1153、EIP-4788、EIP-4844、EIP-5656和EIP-6780。
Taiko 提出了基于 Booster Rollup (BBR) 的新设计,旨在更有效地扩展以太坊。BBR 通过将排序工作委托给 L1 来继承 L1 的去中心化和活跃性,并通过分片交易执行和存储来实现 L1 Dapp 的自动跨 L2 扩展。最终,BBR 旨在解决当前 Rollup 面临的碎片化问题,实现以太坊最初设想的扩展方式。
这篇研究探讨了以太坊执行层(EL)mempool中blob sidecar的命中率,旨在评估分布式区块构建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大多数情况下,EL在区块提议前已拥有必要的blob数据,表明当前网络在CL侧链主题上发送冗余信息,浪费了资源,因此建议在EL mempool中进行分片,以优化网络资源使用,比如提议使用Blob mempool DHT。
本文介绍了以太坊2.0(现已更名为执行层和共识层)的升级,旨在解决以太坊当前面临的可持续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问题。升级包括从工作量证明(PoW)到权益证明(PoS)的共识机制转换,以及引入分片技术以提高网络吞吐量和降低 gas 费用。文章还探讨了这些升级对能源消耗、交易速度和网络安全性的影响,以及以太坊开发的时间线。
突破区块链不可能三角(终)——分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