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的目的是介绍分片的特定属性,并与其他非分片技术加以区分,且为了实现这些属性,分片系统需要做出哪些牺牲。
当前,(信标链) 以太坊区块需要 64-95 个 slot (约 15 分钟) 来实现最终敲定。在去中心化/敲定时间/开销权衡曲线上,选择这样一个中等时长、在任意维度都不差的权衡是合理的:15 分钟不算太长,与当前的交易所的确认时间相当,且这允许用户在常规计算机上运行节点,即使有大量质押了 32 ETH (而不是早期要求的 1500 ETH) 的验证者也能如此。然而,有很多关于将敲定时间减少到单个 slot 的很好论据。本文是一个处于研究状态的帖子,评估了一些用于实现此目的可能策略。
以太坊要更广泛的采用,需要在三个方面: L2 扩容 、钱包安全性、隐私 上做出转变。实现这些转变具有很多挑战,不但体现在技术上,在用户心里模型也需要转变。
某些操作码调用将需要更多的 gas 开销,但必须这样做来提高安全性。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应该更便宜的操作 (存储后加载相同的 slot) 最终会变得更便宜。另一个重要裨益是,适度提高 gas limit 现在变得更安全。现在限制 gas limit 提高的主要原因跟多在于状态大小问题。
更快实现信标链最终敲定的替代性方案
如果ERC-4377成功实现,这将“为钱包设计的创意打开大门”,比如“多签和社交恢复”。
社会力量所支撑的各种极其强大的机制远远超过了区块链领域。本文中把这种强大的社会力量称之为:认受性。
我们能将区块链的可扩展性提升到多少?是否真的能像 Elon Musk 所说的那样“区块时间加速十倍,区块大小增长十倍并且手续费降低一百倍”,而不会导致极度中心化并违背区块链的本质属性?
有一个强大的智能工具可以让我们对复杂性进行更细致的思考,那就是区分我们所谓的封装复杂性 (encapsulated complexity) 和系统复杂性 (systemic complexity)。
如果代币投票不能持续地抵御攻击,那么什么可以?
现存的治理模式有何弊端?解决方案是什么?
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在三层架构中哪些可能有意义,哪些可能没有意义。
KZG 受信任初始化对 Danksharding 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受信任初始化的运作原理以及其验证过程。
这篇文章将试图描述 EVM 等效的不同“类型”的分类法,以及尝试实现每种类型系统的好处与代价。
目前的 rollup 生态面临着什么限制?calldata 扩容和分片的增加如何进一步释放 rollup 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