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了Binius证明系统中基于二元塔的ZK证明系统。重点剖析了其PCS,包括提交、环切换、多变量求和检验协议以及FRI,详细阐述了这些组件在确保内存占用小和高效域计算中的作用和动机,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实现对承诺的打开验证,最终提升了零知识证明的效率和安全性。
TL;DR(太长不看版)
Binius 证明系统是一种基于二叉塔的 ZK 证明系统,它提供了小的内存占用和高效的域计算。我们以直观但严格的方式分析了 Binius 中的 PCS,它是任何 ZK 证明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介绍了 Binius 中使用的 PCS 的动机,然后分析了 commitment、环切换(ring switch)、多变量sum-check协议(Multi-variate Sumcheck protocol)、FRI,它们用于打开 commitment 的证明。
PCS Commit(PCS 承诺)
与跟踪或 witness 相对应的多项式 t(X) 包含敏感信息,并且大小相对较大(由于其高阶数)。为了在证明过程中实现 ZKSNARK(零知识简洁非交互式知识论证),我们不能直接在证明中包含该多项式(例如,它的系数)。相反,多项式的系数被压缩以产生一个较小的值(例如,一个 256 位的哈希)。
这个值被称为 commitment 值,而这个过程被称为 commit 计算。
例如,在 RISC0 中,对于给定的多项式 ( t ),在 commitment 域上执行 NTT(数论变换)以获得 Merkle 树的叶子节点,然后构建该树,树的根作为 commitment 值。
PCS Open Proof(PCS 开放证明)
在证明过程中,需要在特定的 challenge 值 r 处评估多项式 t。证明者需要计算多项式 t 的函数值 β = t(α),并证明这个计算是诚实的(即,避免使用伪造的多项式)。
这个过程被称为 PCS 开放证明。commit 和开放证明是 PCS 中两个最关键的步骤。一般来说,commit 步骤很简单,而开放证明则更为复杂。
在 RISC0 V2 中,PCS 基于 Merkle 树(哈希)+ FRI(RS 码),而在 Varuna 中,PCS 基于 KZK10 MSM。在 Binius 中,PCS 基于 Merkle 树(哈希)+ Sumcheck + FRI(RS 码)。
值得注意的是,FRI 的使用在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 RISC0 中,FRI 用于低阶测试(与商多项式结合)以执行开放证明,而在 Binius 中,FRI 用于大域多项式的开放证明(稍后将讨论大和小域多项式)。此外,RS 码的构造也完全不同。
这是 Binius 的主要贡献。它的 PCS 基于 Merkle 树(哈希:Groestl256)、多变量sum-check(Multi-Variate Sumcheck)和 FRI(RS 码)。Merkle 树和哈希相对简单,而其他概念则更为复杂,如下所述。
RS Code(RS 码)
RS 码指的是一组码字,其中“码字”被定义为多项式 t 在集合 S 上评估的所有函数值的集合。计算多项式 t 的码字的过程称为编码,多项式 t 被称为消息。我们假设 t 是有限域 F 上的一个多项式。
例如,在 RISC0 中,多项式 t 的码字由其在 commitment 域上的所有函数值组成(也就是集合 S)。使用乘法 FFT 计算这些值要求 commitment 域形成一个阶数为 2 的幂的循环乘法群(在复数域中,FFT 是可行的,因为在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存在任何阶数的循环乘法群)。由于所有计算都发生在有限域 F 中,因此要求 F 包含这样的乘法子群。
此外,对于 RS 码,码字长度,即 commitment 域 H 的大小,必须满足 |H| > deg(t)+1 = trace length(迹长度),因为 RS 码是纠错码(信息中的错误可以很容易地被检测到,对应于可靠性),这需要引入冗余。
Additive NTT(加法数论变换)
定义如下:给定多项式 t 的系数:t_{0}, …, t_{2^l-1},计算另一个单变量多项式 P 在超立方体 B_{l+R} 上的函数值。
其中,
MLE(多线性扩展)
Multi-Linear Extension(多线性扩展):对于给定的函数 t:B_l → F,其多线性扩展是一个多项式函数 tilde_t(X_0,…,X_{l−1}),它满足:
如公式(Eq. 2)所示,tilde_t 中的多项式 tilde_eq 正好是多变量多项式的拉格朗日基(其中由所有 l 变量的 MLE 形成的集合被视为一个 2^l 维的向量空间)。
为什么使用 MLE?
在 RISC0 中,代数证明依赖于约束多项式和评估域上的消失多项式之间的可除性。然而,在二元域中,不存在乘法子群,并且消失多项式缺乏简单或有效的计算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inius 采用了基于多变量多项式的零校验(Zero Check)来进行证明。零校验使用多变量多项式sum-check协议(Sumcheck protocol)来证明(我们将在后面介绍)。trace 被视为多变量多项式的最简单情况,即通过 MLE 获得的多线性多项式。
(为什么不使用来自 Varuna 的单变量多项式sum-check来进行证明?原因相同:缺少乘法子群。)
Binius 中的所有计算都在二元域中执行,例如 F2 ~ F2⁷,这提供了高效计算和减少内存使用量的优点。
然而,为了在实现这些优势的同时遵守 Reed-Solomon (RS) 码的约束,出现了冲突。Binius 中多项式承诺方案 (PCS) 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些冲突。
对于冲突 2,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将 t 的所有系数直接嵌入到更大的域中(例如 F2⁷),但这会增加内存使用量和计算开销(即,嵌入开销)。
Binius 通过使用 packing 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 t 的多个相邻系数被打包到较大域中的单个元素中。例如,如果 F2⁴ 上的多项式 t 具有系数 [t0, t1,… ],其中每个元素具有 16 位的位宽,则 Binius 将八个相邻元素打包到 F2⁷ 中的单个元素中,从而产生 F2⁷ 上的多项式 t′,如下图所示:
随后,使用 RScode 对 t′ 进行编码,t′ 是大域上的多项式,解决了冲突 2。然后,计算 t′ 的 Merkle 树根节点作为 commitment 值。Binius 中的 PCS 也被称为小域 PCS(small-field PCS)。
如前所述,为了解决使用 RS 码时多项式 t 的系数域缺少足够大的 commitment 域的问题,Binius 引入 packing 技术。这涉及将 t 的相邻系数打包到较大域上的多项式 t′ 中,然后计算 t′ 的 Merkle 树根节点作为 commitment 值。
然而,这引入了另一个挑战:虽然 Merkle 树 commitment 是使用 t′ 建立的,但证明打开需要计算小域多项式 t 的函数值(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inius 采用环切换(Ring-Switch)和 Sumcheck 将打开 t 的 commitment 的问题简化为打开 t′ 的 commitment 的问题,其中 t′ 的 commitment 开放证明通过 FRI 折叠和 Merkle 树查询来实现。
Binius 中的 PCS 也被称为小域 PCS。环切换的目的是将小域 PCS 的开放证明简化为大域 PCS 的开放证明,这有些复杂。我们尝试解释如下:
假设小域 MLE 是 t(X_0,…,X_{l−1}),并且在 packing 之后,生成的多项式是 t′(X_0,…,X_{l−κ})。我们需要证明 s = t(r_0,…,r_{l−1}),其中:
为方便起见,我们将 t 的系数域表示为 K,将 t 的系数域表示为 L,其中 L 是 K 的 2^κ 阶扩展。此外,L 是 K 上的 2^κ 维向量空间,具有基 β_0,…,β_{2^κ−1}。我们还将 l′=l−κl 表示为 l′=l−κl。
请注意我们的目标是证明(声明 1):
3.1 如何证明(声明 1)?
请注意,通过将 r_0,…,r_{κ−1} 视为变量,并基于 MLE 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当且仅当(声明 2)成立时,(声明 1)成立:
这是因为,在(声明 2)的右侧,v_0,…,v_{κ−1} 遍历超立方体 B_κ。在接收到 hat_s_v 之后,验证者可以根据(Eq.1.1)轻松地计算 t(r_0,…,r_{l−1}),然后确定 s 是否等于 t(r_0,…,r_{l−1})。因此,问题简化为证明(声明 2)。
3.2 如何证明(声明 2)?
我们根据基 β_0,…,β_{2^κ−1} 展开所有 hat_s_v∈L,得到以下表达式:
此外,请注意,通过根据拉格朗日基展开多项式 t(v_0,…,v_{κ−1}, X_κ,…,X_{l−1}) 并在 r_κ,…,r_{l−1} 处对其进行评估,我们得到:
我们得出结论,当且仅当(声明 3)成立时,(声明 2)成立:
事实上,我们使用了两种方法来计算 hat_s_v:
因此,问题简化为证明(声明 3)。
3.3 如何证明(声明 3)?
为了与 t′ 建立联系,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将小域开放证明简化为大域开放证明,我们可以尝试用 β_v 表示 β_u 请注意 v 出现在(声明 3)中的 t 中,我们展开 hat_eq 多项式值的函数值:
通过将(Eq. 3.1)代入(声明 3)并进行简化,并利用向量空间中基的线性独立性,我们得出结论,当且仅当(声明 4)成立时,(声明 3)成立:
因此,问题简化为证明(声明 4)。
3.4 如何证明(声明 4)?
通过将两边乘以 β_v 并进行简化,我们得出结论,当且仅当(声明 5)成立时,(声明 4)成立:
其中 hat_s_u 定义为(Eq. 4.1):
请注意,(Eq. 4.1)中的 u 来自(声明 4)的右侧,它起源于(Eq. 3.1),并且 hat_s_u 中的 u 必须与 A_{w,u} 中的 u 匹配。
因此,问题简化为证明(声明 5)。
3.5 如何证明(声明 5)?
由于(声明 5)是一个标准的 Multi Sumcheck 方程,因此可以使用 Multi Sumcheck 协议来证明。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证明(声明 5)对于所有 u∈B_κ 成立,将它们批量处理以减少证明的大小。为此,我们必须(声明 5)几乎等同于(声明 6):
可以使用 Multi Sumcheck 证明(声明 6)。(为什么?在用(声明 6)两侧的 κ 变量替换 r′′ 之后,两侧都是 MLE。如果(声明 5)成立,则(声明 6)必须成立;如果两个 MLE 在随机选择的点处相等,则(声明 5)以极高的概率成立。)
3.6 总结:
要证明(声明 1):
使用较少的 challenge 值,(声明 1)等价于(声明 2):
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基扩展方法计算 hat_s_v,(声明 1)等价于(声明 3):
为了与 t′ 建立联系,消除 β_u,(声明 3)等价于(声明 4):
乘以 β_v 并简化,(声明 4)等价于(声明 5):
批量进行 Sumcheck 证明,(声明 5)几乎等价于(声明 6):
最后,我们定义了多项式 ( h ):
其中 A 由(Eq. 6.2)给出:
环切换的目的是计算多项式 h,(声明 6)s0 的左侧,用于后续的 Sumcheck 证明和 FRI。具体算法流程如下图所示:
Sumcheck Protocol(sum-check协议)
Sumcheck 协议的目的是证明以下等式成立:
其中 h 的定义见(Eq. 6.1)。证明者需要证明这个等式成立,而不泄露 h 的系数。从上面的等式可以看出,右边实际上是多项式在“超立方体”所有顶点上的函数值之和,即 Sumcheck。
Prover(证明者):
总共有 l’ 轮,证明过程如下:
对于 j=round_1, …, round_l′:
A. 证明者计算单变量多项式的系数:
B. 证明者将 H_j 的系数附加到当前 transcript。
C. 证明者使用生成的 transcript 作为输入来生成随机挑战值 r′_j。
D. 证明者计算多变量多项式 h(r′_1,…,r′_j, X_{j+1},…,X_{l′}) 的系数。
Verifier(验证者):
收到 transcript 后,验证者找到与 Sumcheck 对应的部分,并提取每个单变量多项式 H_j。
对于 j=round 1, …, round_l′:
验证者检查 H_j(0)+H_j(1) = H_{j−1}(r′_{j−1}) 是否成立。
— 如果对于所有 j 都成立,则验证者接受 Sumcheck 是正确的。
— 否则,验证者认为 Sumcheck 不正确。
此外,验证者检查 H_l′(r′_l′) == h(r′_1,…,r′_l′) 是否成立。
请注意,在最后一步中,验证者需要检查
H_l′(r′_l′) == h(r′_1,…,r′_l′) = A(r'_1, ..., r'_l') * t′(r'_1, ..., r'_l')。在这里,验证者可以独立计算 H_l′(r′_l′) 和 A(r′_1, …, r′_l′)(为什么?请参阅 Eq. 6.2 中的定义,其中涉及 hat_eq 多项式)。但是,t′(r′_1, …, r′_l′) 无法由验证者计算(为了确保零知识,验证者无权访问它)。
证明者使用 FRI 来计算和证明 t′(r′_1, …, r′_l′)。这是如何证明的?经过 FRI 折叠(FRI folding)后,t′ 的 RS 码变成了一个常数函数,这个常数正好是 t′(r′_1,…,r′_l′)(为什么?请参阅此链接)。此外,需要 Merkle 树路径证明来确保折叠过程是正确的。
具体算法流程如下图所示:
Binius 证明系统的 PCS 是一种复杂而创新的方案,它针对二元域进行了优化,从而在效率、安全性和实用性之间实现了平衡。通过使用加法 NTT、MLE 和环切换(Ring-Switch)等技术来解决二元域的局限性,Binius 为零知识证明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尤其是在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的设计不仅提高了性能,而且为受限环境中的 ZK 证明系统树立了新的标准。特别是,它对 FPGA 或 ASIC 等硬件友好,因此可能会进一步加速。
- 原文链接: medium.com/@CFrontier_La...
- 登链社区 AI 助手,为大家转译优秀英文文章,如有翻译不通的地方,还请包涵~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