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是区块链的数据打包单位,承载一批交易,并通过哈希与前一区块相连形成链。它是共识机制、交易执行与网络安全的核心基础。
作者:Henry 🔨 本文是《Web3 敲门砖计划》的第 7 篇(计划共 100 篇)
初衷: ❤️ 不是“我教你”,而是“我们一起搞懂” ❤️ 不堆术语、不炫技,记录真实的学习过程
适合人群: ✅ Web3 初学者 ✅ 想转型到 Web3 的技术 / 内容 / 产品从业者 ✅ 希望用碎片化时间积累系统认知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欢迎点赞(❤️)+ 收藏,一起学习、彼此交流 🙌
如果仔细观察区块链浏览器,每次查询交易都会看到一个“区块号”:
这正是“区块链”作为一种数据结构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机制。
区块是区块链上的“数据打包单位”,本质上是一个结构化的数据容器,用来:
你可以把区块理解为区块链上的“页面”,每一页写入了一批交易。
以以太坊为例,每一个区块大致包含以下字段:
字段 | 含义说明 |
---|---|
Block Number | 区块编号,递增 |
Timestamp | 打包时间戳 |
Transactions | 交易列表(哈希+明细) |
Parent Hash | 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 |
State Root | 当前状态树的 Merkle 根 |
Gas Used | 本区块消耗的 Gas 总量 |
Miner / Proposer | 该区块由谁打包 |
提高处理效率
构成链式结构
利于验证和回滚
设计激励机制(挖矿/出块)
完整流程:
用户提交交易 → 进入 Mempool → 等待打包 → 节点选择交易 → 打包进区块 → 广播全网
这就像高速公路的收费站:
共识机制 | 出块者 | 间隔时间 |
---|---|---|
PoW(工作量) | 挖矿节点 | 比特币约10分钟 / ETH(旧)13秒 |
PoS(权益证明) | 被选中的验证者 | 以太坊现约12秒一块 |
DPoS、BFT等 | 委托节点、投票组 | 更快,常见于侧链、L2 |
由于网络延迟、区块冲突等问题,区块链可能发生“短暂分叉”,这时候可能存在“两个版本”的最新区块。
只有等一个区块之后有足够数量的后续区块跟上,才被认为是「最终确认」。
在比特币中,“6个确认”是经验值;在以太坊中,一般 12–30 秒后被视为可接受。
确实,区块链的最终状态一旦被多数节点确认,是不可更改的。但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
这种情况会通过链重组(re-org)机制解决,最终只保留最长链(或权重最高链)。
区块不是可有可无的容器,而是区块链网络中状态确认、交易共识、数据透明的核心机制。
下一篇,我们将教你如何使用区块链浏览器,亲手追踪每一笔交易、每一个地址、每一份智能合约。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